典氏

历史来源

典姓  典[典、笧、琠,读音作diǎn(ㄉㄧㄢˇ)]

姓氏渊源:

  第一个渊源:源于少典氏,出自远古时期帝君少典氏后裔,属于以先祖国号为氏。
  少典氏,传说中的上古第一国君,天字辈,讳烈山氏,又号厉山氏,乃祝融氏祝融氏支派的少典国君,于黄帝纪年前丁亥557年(公元前3274年)诞生在厉山的少典国,因称为少典氏,妣有娇氏之女安登(任姒)。三十岁生长子炎帝神农氏(石年)、三十三岁生次子勖其。
  在史籍《史记·少典》中注:集解谯周曰:“有熊国君,少典之子也。”皇甫谧曰:“有熊,今河南新郑是也。”索隐少典者,诸侯国号,非人名也。又按:国语云“少典娶有娇氏女,生黄帝、炎帝。”然则炎帝亦少典之子。炎黄二帝虽则相承,如帝王代纪中闲凡隔八帝,五百余年。若以少典是其父名,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?何其年之长也!又案:秦本纪云“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,吞鸟之卵而生大业,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”。
  少典是国号,非人名。黄帝即少典氏后代之子孙,故而在《左传》中说:“高阳氏有才子八人”,就是说其后代子孙而称为子。
  少典氏第十一代后裔炎帝神农氏(天字辈)起辈序,其后第一代地字辈→第二代玄字辈→第三代黄字辈→第四代宇字辈→第五代宙字辈→第六代洪字辈→第七代荒字辈→第八代日字辈→第九代月字辈→第十代辈盈字辈。
  在少典氏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国号为姓氏者,称少典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,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。
  第二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丝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丝,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,隶属于天官府司。
  在典籍《周礼·春官》中记载:“典丝,掌丝入面而辫其物,以待兴工之时,颁丝于外内工。”
  实际上,典丝专职负责掌管丝的入贡,鉴定丝的质量和等级,并按等级分发给纺织工匠进行丝的加工。典丝之下辖有下士二人,府二人,史二人,贾四人。后世的北周政权仿周制,朝廷亦设有织丝中士、织组中士,职同典丝,官秩正二命(正八品),隶属于冬官府。
  在典丝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丝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丝氏。
  第三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礼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礼,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,隶属于天官府司。
  在典籍《礼记·王制》中记载:“命典礼考时月,定时,同律、礼、乐、制度、衣服,正之。”
  实际上,典礼就是专职负责制定与掌管各种礼仪的官员。到明朝建文时期,明建文帝亦曾仿周制设有典礼,为郡王府的属官之一,负责掌管王府的礼仪制度等。明成祖夺位后废黜。
  在典礼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礼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礼氏、李氏、历氏。
  第四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瑞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瑞,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,隶属于春官府司。
  在典籍《礼记·春官》中记载:“典瑞,掌玉瑞、玉器之藏,辫其名物。”
  实际上,典瑞就是专职负责掌管玉瑞、玉器库藏的官员。玉瑞,是郡王的私印、私符。典瑞与后世掌管天子印符之官“符玺郎”职位相当。后世的北周政权时期,典瑞为中士,管制正二命(正八品),隶属于春官府。隋朝时期,典瑞隶属于郊社署,共有四人。
  在典瑞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瑞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瑞氏。
  第五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书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书,亦称典书丞、典籍丞、典书令,是西周晚期设置的官位,掌管王朝的经书典籍。
  实际上,典书是中央政府指派在各王国中的官员,专职负责王国的教令,是垂直管理制度的官吏。在汉朝初期,汉高祖刘邦设为尚书,后也改为典书,设于各王国中。到唐朝时期,亦设有典书令,并在弘文馆、秘书省、崇文馆、司经局等内,均设有若干人,专职负责掌管各馆、局的四部图书典籍。
  在典书、典籍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书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书氏、籍氏。
  例如在春秋时期,晋国有上大夫苟林父,苟林父之孙名伯黡,负责管理晋国的典籍文献。其后代以伯黡的职官为姓氏,形成典氏、籍氏两支族裔。
  第六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仪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仪,亦称司会,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,隶属于天官府司。
  实际上,典仪就是专职负责掌管禁中诸仪式之司会的官员,相当于今天的宾仪、司仪、礼宾。在南北朝时期以及隋朝时期均设有典仪之官。后世的唐朝时期,于门下省设置有“典仪赞者”,负责赞唱之节和殿廷班位,起初官位甚轻,后升为“士”,官秩晋级为从九品。
  在典仪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仪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仪氏。
  第七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同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同,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乐典官位,隶属于春官府司。
  在典籍《周礼·春官》中记载:“典同,掌六律六同之和,以辩天地四方阴阳之声,以为乐器。”
  实际上,典同就是一个专职负责调试各种乐器的乐官。周人尚乐,乐为重礼,因而此官非同小可。
  在典同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同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同氏、侗氏。
  第八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祀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祀,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,隶属于春官府司。
  在典籍《礼记·春官》中记载:“典祀,掌外祀之兆守,皆有城,掌其政令。”
  实际上,典祀就是专职负责掌管郊祀之事务。典祀辖有中士二人,下士四人,府二人,史二人。北周时期仿周制,设有典祀中大夫,职同“祠部郎”、“祠部郎中”,官秩正五命(正五品,副部级),属下有小典祀下大夫、上士等属官,隶属于春官府。
  在典祀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祀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祀氏。
  第九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典命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命,亦称典等、大司礼,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官位,隶属于春官府司。
  在典籍《礼记·春官》中记载:“典命,掌诸侯之五仪、诸侯之五等之命。”
  五仪,就是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这五等礼仪,是孤(王)以下的爵位礼仪。五等,就是孤(王)以下的四命、三命、再命、一命、不命。
  关于五等,在奠基《礼记·朝事》中记载:“命:上公九命为伯,其国家、宫室、车旌、衣服、礼仪、皆以九为节;诸侯诸伯七命,其国家、宫室、车旌、衣服、礼仪、皆以七为节;子男五命,其国家、宫室、车旌、衣服、礼仪、皆以五为节。王之三公八命,其卿六命,其大夫四命。及其封也,皆加一等,其国家、宫室、车旌、衣服、礼仪亦如之。凡诸侯之适子省于天子,摄君,则下其君之礼一等;未省,则以皮帛继子男。公之孤四命,以皮帛视小国之君,其卿三命,其大夫再命,士一命,其宫室、车旌、衣服、礼仪、各视其命之数;侯伯之卿、大夫、士亦如之;子男之卿再命,其大夫一命,其士不命,其宫室、车旌、衣服、礼仪,各如其命之数。”
  实际上,典命就是专职负责掌管任命典礼之事务,以及公孤九命的任命仪式。北周时期仿周制,不过改为“大司礼”。
  在典命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命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命氏。
  第十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自春秋时期王室内吏琠史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琠,是古人对玉石的一种称谓,凡在一块玉石之中有自然形成的美丽花纹者,皆称为“琠”。
  在西周王朝至春秋、战国时期,王室属臣的官冠两侧皆有以丝绳垂坠的两块美玉,休息时用其塞住耳朵,又称“充耳”,如同今日的耳塞。
  平常上朝时,大夫们“冠配充耳”是一种礼制,诸侯、王公大臣站立堂下,要恭敬仰视君王,不得左右顾盼,若脑袋左右一晃,“充耳”即会以惯性击打自己的耳廓和面颊,以示“自惩”。
  “充耳”,是专职玉工用“琠”制作的,亦称制琠。后来发展到王室廷下有专职内吏,“施内典,执琠刑”,就是在朝堂上用玉板惩罚有小过错的臣子,称琠史,名称好听,却是专门受命打臣子们耳光的吏。“琠”是玉做的薄板,脆得很,稍用力就会断裂碎掉,因此“琠刑”属于“薄惩”。
  在秦朝时期,朝堂上大臣上奏时有口误说错话、或读错奏本,允许用手中的玉笏轻打自己的手心或面颊,亦称“琠刑”,这样秦始皇就不会怪罪下来了。
  在琠人、琠史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职业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琠氏,后多简笔为典氏。
  第十一个渊源:源于官位,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典冠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衣,是东周战国时期设置的官位,隶属于内宫司。
  战国时期,东周王室设有典冠之官,各大诸侯国皆相仿有同称之官。
  实际上,典冠就是专职负责掌管国君冠冕的官员,为国君的近侍之臣。到秦朝时期,改称为“尚冠”。
  在典冠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冠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冠氏。
  第十二个渊源:源于官位,出自战国时期官吏典衣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衣,是东周战国时期设置的官位,隶属于内宫司。
  战国时期,东周王室设有典衣之官,各大诸侯国皆相仿有同称之官。
  实际上,典衣就是专职负责掌管国君衣服的官员,为国君的近侍之臣。到秦朝时期,改称为“尚衣”。
  在典衣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衣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衣氏、依氏。
  第十三个渊源:源于嬴姓,出自秦朝时期官吏典客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客,亦称大鸿胪、典属国,为秦朝时期始设的一种重职官位,位列九卿之一。
  在中国历史上,周王朝设六卿三孤为九卿。”此指天官冢宰、地官司徒、春官宗伯、夏官司马、秋官司寇、冬官司空以及少师、少傅、少保,合为“九卿”。而秦朝则以奉常(亦称太常)、郎中令(亦称光禄勋)、卫尉(亦称大司马)、太仆、廷尉(亦称禁尉)、典客(亦称大鸿胪)、宗正、治粟内史(亦称大司农)、少府为九卿,实为中央政府直辖的各机构总称。
  实际上,典客专职掌管中央王朝对诸侯和其他依属番邦、少数民族的接待、交往等事务,相当于今外交部,兼职天子仪仗和国家祭祀礼典。到汉朝时期,汉景帝改称其为“大行令”,到汉武帝执政时期改称其为“大鸿胪”,王莽篡汉后改称为“典乐”。东汉时期,一直称作“大鸿胪卿”,官位正一品,官秩两千石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称作“鸿胪寺卿”,隋朝时期称作“典客暑”,元朝时期称作“宣正院”。该类官职直至清朝时期,方与礼部合并。
  第十四个渊源:源于芈姓,出自东汉时期官吏典仓署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东汉初期,汉光武帝刘秀设有“太子仓令”一官职,隶属于太傅寺管辖,官衙称典仓署,专职掌管全国的仓谷(粮仓),下设有仓令一人,丞二人。
  到隋、唐时期,典仓署职责扩大,随员若干,称典仓令、典仓丞、典仓史、典仓徒、典仓士等,不仅管理全国谷藏的出纳,而且还负责管理酿酒以及相关事务。该官职一直到北宋末期方被裁撤。
  在太子仓令、典仓令、典仓丞、典仓史、典仓徒、典仓士等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省文简化为典氏、仓氏、苍氏。
  第十五个渊源:源于姬姓,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典农中郎将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属国,为秦朝时期始设的一种重职官位。
  实际上,典属国专职掌管中央王朝对涉外番邦、少数民族的接待、交往等事务。相当于今外交部,兼职天子仪仗和国家祭祀礼典。到汉朝时期,汉景帝改称其为“大行令”,到汉武帝执政时期改称其为“大鸿胪”,王莽篡汉后改称为“典乐”。东汉时期,一直称作“大鸿胪卿”,官位正一品,官秩两千石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称作“鸿胪寺卿”,隋朝时期称作“典客暑”,元朝时期称作“宣正院”。该类官职直至清朝时期,方与礼部合并。
  第十六个渊源:源于官位,出汉朝时期官吏典郡书佐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郡书佐,为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设置的官位,安插在各国、郡之中,为中央王朝分派给各郡国的官员,后为司隶校尉、州刺史的属官,以郡吏递进。
  实际上,典郡书佐专职掌管一国、或一郡的所有文书档案。典郡书佐每年一更换,防止各国、郡、州的咨情外泄。
  在典厩令、典厩丞、典厩士、典徒、厩夫等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省文简为单姓典氏。
  第十七个渊源:源于官位,出曹魏、晋时期官吏典厩署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厩署,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至两晋时期设置的一种官司衙门。曹魏时期设名为“骅骝署”,两晋时期设名为“龙厩署”,至唐朝时期方直接称为“典厩署”。
  实际上,典厩署专职掌管中央王朝的马、牛及其羊、犬、猪、鸡、鸭等杂畜的饲养和给养等事务,隶属于太仆寺。典厩署下置有典厩令、典厩丞、典厩士,以及典徒、厩夫等随员。
  在典厩令、典厩丞、典厩士、典徒、厩夫等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省文简为单姓典氏。
  第十八个渊源:源于官位,出自隋朝时期官吏典事,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。
  典事,是隋朝时期设置的官位,于中央政府下设各机构中设置。
  实际上,典事这一官职的职责,至唐朝时期方清晰化。唐王朝在殿中省的尚乘局、太常寺、卫尉寺、宗正寺、太仆寺、司农寺、太府寺等寺内,以及将作监、少府监、都水监等监内,均设置典事官,属于流外番官。
  闲,就是古代对马厩的称谓。
  周王朝诸侯的六闲,在史籍《周礼·夏官·校人》中记载:“天子十有二闲,马六种;邦国六闲,马四种;家四闲,马二种。”
  隋朝时期的六闲,在史籍《隋书·百官志下》中记载:“殿内省尚乘局置左右六闲:一左右飞黄闲,二左右吉良闲,三左右龙媒闲,四左右騊駼闲,五左右駃騠闲,六左右天苑闲。”
  唐朝时期的六闲,在史籍《新唐书·百官志二》中记载:“殿中省……六闲马,以殿中监及尚乘主之。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,置仗内六闲:一曰飞龙,二曰祥麟,三曰凤苑,四曰鵷鸾,五曰吉良,六曰六羣,亦号六廐……尚乘局……左右六闲:一曰飞黄,二曰吉良,三曰龙媒,四曰騊駼,五曰駃騠,六曰天苑。”
  显然,唐朝殿中省尚乘局的典事,就是负责掌管六闲的饲喂马料(畜粮)的官员。
  在典事的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,称典事氏,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典氏、事氏。
  第十九个渊源:源于回族,出自元朝时期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,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。
  回族典氏,出自“回族十三姓之一”的赛典赤·赡思丁家族。
  元朝初年,原中亚地区萨珊王朝的执政王族布哈拉王族后裔赛典赤·赡思丁·乌马尔(公元1211~1279年),进入中原后,受元朝政府封为咸阳王,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和云南行省平章政事。
  元朝至元年间,赛典赤病逝。在其后裔子孙中,有以先祖名号“赛典赤”(贵族)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,称赛典氏,后省改为单姓赛氏、典氏、赤氏、马氏等。
  第二十个渊源:源于女真族,出自金国时期女真阿典部,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。
  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,满族阿克占氏,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阿典部,以部为氏,满语为Akjan Hala,姓氏,汉义“雷”,世居哈达、叶赫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。
  明朝初期,女真阿典部归附大明王朝,以部落名称汉化谐音“典”为姓氏,称典氏。明朝末期,阿典部归附后金政权,后多冠汉姓为典氏、雷氏、战氏等。

分布:
  今河南省的叶县有典氏族人分布。

家族名人

触 屏 版